2017年市场上究竟有哪些保本基金值得投资者关注
2017年国内公募基金市场共有32只保本基金在运作,采用CPPI策略和第三方担保机制为主,但受资管新规影响于当年9月后停止审批。我们这篇文章将从产品分布、担保方特征、历史表现三个维度分析,并指出这类产品因政策调整已转型为避险策略基金的本质变化。
主流保本基金产品清单
Wind数据显示,2017年存续的32只保本基金中,南方避险增值(202202)规模最大达128亿元,长城久利保本(000030)年化收益5.8%表现最佳。从担保方看,重庆三峡担保参与7只产品,中投证券为5只基金提供保障。
值得注意的是,招商系保本基金采用"固定比例组合保险"策略,通过动态调整股债仓位实现保本,这与传统担保模式形成差异化竞争。而华安基金旗下产品则创新引入股指期货对冲工具。
政策转折关键时间线
2017年1月证监会窗口指导叫新增申报,9月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明确禁止刚性兑付,直接导致这类产品在2020年前全部完成清盘或转型。总的来看一只保本基金"汇添富保鑫保本"于2019年9月到期。
产品核心运作机制解析
保本基金通过三重机制实现本金保障:一是担保机构垫付补偿(通常收取1%-2%担保费),二是基金经理采用CPPI策略控制下行风险,三是部分产品设置目标收益触发条款。但实际运作中,2015年股灾期间仍有3只产品触发担保机制。
从费用结构看,这类产品普遍存在"保本成本转嫁"现象。以东方安心收益保本为例,其2.5%的管理费中含0.8%的担保成本,且赎回费率梯度设计明显高于普通债券基金。
历史业绩与风险警示
统计显示2014-2017年间成立的保本基金平均年化收益4.2%,但最大回撤仍可能达到15%(如金鹰元安保本在2016年债灾期间)。业绩分化明显:固定收益类团队管理的产品表现稳定,而部分尝试增强收益的权益类团队产品曾出现担保机构代偿事件。
值得警惕的是,2017年已有6只产品采用"伪保本"设计,即仅对认购期投资者保本,追加资金不享受保障,这在产品说明书中往往以加粗小字提示。
Q&A常见问题
当前还有类似保本基金的投资选择吗
资管新规后公募基金推出"避险策略基金",虽不承诺保本但采用量化对冲策略控制风险,如南方安泰养老(003161)近三年年化波动率仅2.3%。
当年保本基金暴露出哪些监管漏洞
部分产品担保机构实缴资本不足(如某担保公司资本金仅5亿却担保300亿规模),且存在"担而不保"的条款陷阱,最终促使监管层叫停此类产品。
持有的老保本基金到期如何处理
所有存续产品已按监管要求完成处置,原保本条款仍具法律效力。但转型为混合基金的产品(如华安安康保本转华安安康灵活配置)风险特征已发生本质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