军工股票近期为何大幅下跌 背后暗藏哪些市场信号
2025年第二季度军工板块出现显著回调,主要受地缘政治缓和预期、军费增速放缓和机构调仓三重因素影响。我们这篇文章将从政策面、资金面和产业周期三个维度展开分析,并指出中长期仍存在结构性机会。
地缘政治环境变化触发估值重塑
俄乌冲突在2025年初达成停火协议后,全球风险溢价普遍回落。市场开始修正此前过于悲观的战争预期,这直接导致军工板块的"特殊时期溢价"被削弱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美在人工智能军控领域的新谈判框架进一步缓解了紧张情绪。
与此同时,各国国防预算呈现分化趋势。美国2025财年国防开支同比仅增长3.8%,低于预期的5.2%;而中国军费增速也降至7年来最低水平。这种"双减速"现象对行业整体估值形成压制。
产业周期进入阶段性调整
军工行业特有的"五年计划"采购节奏正在经历平台期。2025年作为"十四五"规划尾声,新型装备列装速度明显放缓,这点从主要军工企业的预收款增速下滑可以得到印证。卫星遥感数据同时显示,部分军工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已从2024年的92%降至85%左右。
资金面呈现机构多杀多格局
公募基金军工持仓比例从2024年四季度的6.3%骤降至4.1%,引发连锁反应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量化基金在波动加剧背景下大规模撤离,其持有的军工衍生品头寸在两周内减少40%。
北向资金同样呈现持续流出态势,5月单月净卖出达到78亿元。这反映出国际资本对地缘风险定价模型的集体调整,其中贝莱德系统将中国军工股风险系数上调了15个基点。
结构性机会仍在孕育
无人机和太空经济细分领域保持逆势增长。商业航天公司在2025年Q1获得创纪录的120亿元融资,某头部企业卫星互联网订单同比增长300%。与此同时,军民融合2.0政策推动的"军转民"项目正在创造新的增长点。
Q&A常见问题
此轮下跌是否意味着军工牛市终结
更可能是阶段性调整而非趋势逆转,需重点关注三季度军工央企重组进展和新型号装备定型情况
哪些指标可以作为反弹先兆
应密切跟踪预收款环比变化、院所改制进度以及军贸订单落地情况三大关键指标
当前估值是否已具吸引力
动态PE中位数回落至35倍,接近五年均值,但部分企业仍存在业绩下调风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