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股调整周期何时迎来拐点
截至2025年Q2,全球科技股平均已回调18个月,调整周期呈现"长尾效应",但估值消化与AI产业化落地正构筑双底支撑。历史数据与产业周期表明,深度调整往往持续24-30个月,当前已进入阶段性筑底期。
调整时间轴与核心动因
本轮调整始于2023年末美联储激进加息周期,叠加半导体库存调整与元宇宙概念退潮。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直线下跌,本次调整呈现明显的三阶段特征:初期流动性驱动的急跌(6个月)、中期业绩杀(9个月)以及当前的技术性磨底阶段。
跨市场比较揭示关键阈值
对比美股纳斯达克与A股科创50指数发现,当动态市盈率回落至10年平均值下方1.5个标准差时,通常会触发机构资金回补。当前纳指已触及该阈值,但A股仍存在约15%的溢价空间。
五大关键转折信号
全球科技股复苏需要关注:1)费城半导体指数连续三个月站稳200日均线;2)AI企业CAPEX增速回升至25%以上;3)美联储点阵图显示降息预期明确化;4)消费电子出货量同比转正;5)中国数字经济政策出现实质性激励措施。目前前两个信号已初步显现。
结构性机会先于整体回暖
半导体设备与云计算基础设施板块已提前1-2个季度企稳,而应用层企业仍在消化估值。台积电3nm工艺良率突破85%等微观指标,暗示产业端调整接近尾声。但需警惕自动驾驶等细分领域可能面临更长的出清周期。
Q&A常见问题
当前更适合定投还是择时抄底
量化回测显示,在调整后期采取"金字塔式仓位管理"收益风险比最优,即核心仓位配置半导体ETF等硬科技标的,卫星仓位博弈AI应用端超跌反弹。
港股科技股是否具备更强弹性
虽估值更具吸引力,但受制于流动性环境与中美审计监管进展,建议关注恒生科技指数能否有效突破4200点颈线位,该位置对应2024年平台整理区上沿。
哪些领先指标最值得跟踪
除传统的PMI数据外,应重点关注:1)北美光刻机出货量;2)微软/谷歌云业务递延收入变化;3)中国大模型备案通过数量。这三个指标对行情具有3-6个月的领先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