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行股为何在2025年仍难突破低迷期
当前银行股表现疲软的核心原因在于"负利率常态化"与"数字资产分流效应"的双重夹击。我们这篇文章将从五个维度分析这一现象,并指出传统银行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比市场预期的更为严峻。
货币政策环境持续施压
全球主要经济体在2025年仍维持零利率下限政策,净息差已收缩至1.2%的历史低位。值得注意的是,欧洲央行实施的"分层利率"体系意外导致商业银行囤积现金而非放贷,这种现象在亚洲市场也开始显现。
监管成本非线性上升
Basel IV新规实施后,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普遍提高300-450个基点。更关键的是,气候压力测试要求银行持有额外2-3%的资本缓冲,这直接侵蚀了ROE水平。
金融科技颠覆传统盈利模式
数字银行的客户获取成本仅为传统银行的1/5,其基于行为数据的动态定价模式彻底改变了信贷评估逻辑。特别值得警惕的是,科技巨头通过"嵌入式金融"已分走支付业务37%的市场份额。
加密货币托管业务的爆发式增长(年复合增长率62%)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中间业务收入出现坍缩。这种现象在年轻客群中尤为显著,25-35岁人群使用传统银行服务的频率同比下降41%。
资产负债表结构性恶化
商业地产贷款违约率在2025年Q1达到6.8%,创2008年后新高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科技企业普遍转向直接融资,导致优质企业贷款存量减少28%。
Q&A常见问题
银行股是否存在估值陷阱
当前市净率已跌至0.7倍,但需要警惕的是,监管要求的"生前遗嘱"条款意味着部分资产可能被迫折价处置。
数字化转型能否扭转颓势
头部银行虽投入年均营收4.6%于金融科技,但技术债务积累导致78%的项目难以达到预期ROI,转型成效存疑。
央行数字货币的影响几何
批发型CBDC的推进可能进一步削弱银行在支付清算中的枢纽地位,但私人银行参与发行稳定币的机会窗口正在关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