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元持续疲软是否预示全球经济格局正在重构
2025年美元指数较2022年峰值下跌18%,创2008年以来新低。我们这篇文章从货币政策分化、去美元化浪潮、美国双赤字膨胀三重维度分析,认为美元弱势短期内难以逆转,但完全失去储备货币地位为时尚早,国际货币体系正进入多元转型期。
货币政策周期的历史性错位
美联储在2024年Q3启动降息周期,较欧央行滞后9个月,与新兴市场形成鲜明反差。当其他国家为抑制通胀维持高利率时,美国实际利率已降至-1.2%,这种罕见的政策分化直接削弱美元吸引力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资本正加速流向东南亚高收益资产,仅2025上半年就有约2800亿美元撤离美国债市。
去美元化进程的蝴蝶效应
金砖国家跨境支付系统使用量同比激增217%,沙特原油贸易的美元结算占比首次跌破60%。更关键的是,全球央行黄金储备连续12个季度净增,这种集体行为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对美元信心的微妙变化。不过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存在协同抛售美债的密谋,各国调整更多呈现渐进特征。
美国债务困境的结构性硬伤
财政赤字占GDP比重维持在5.8%高位,而贸易逆差再度扩大至GDP的3.4%。当 twin deficits 遇上债务上限危机重现,市场开始质疑美国偿债能力的可持续性。有趣的是,即便是传统盟友日本,其美债持有占比也从2022年的12%降至9.7%。
Q&A常见问题
美元贬值会否引爆新兴市场危机
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不同,当前新兴经济体普遍持有更充足外汇储备,且本币债务占比提升。但需警惕外债比例超过60%的国家,如埃及、阿根廷等可能面临偿债压力骤增。
加密货币能否成为避风港
比特币与美元指数的负相关性从2023年的0.68降至0.31,表明加密资产尚未形成稳定替代方案。但黄金etf规模创下历史新高,传统避险资产仍占主导。
中国能否抓住货币权力转移窗口期
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已达6.5%,但资本市场开放度不足制约国际接受度。关键突破点或在亚洲区域贸易清算网络建设,而非与美元直接对抗。